保镖公司为解密顺风车安全秘籍

发布时间:2021-01-19   返回列表

您当前的位置: [field:navigation]

前段时间,滴滴可谓是一直都处于风口浪尖上,在严加整顿后。 昨晚一则#深夜滴滴被带到墓地#的新闻,又上了微博热搜



广东惠州95后女孩深夜使用滴滴打车
最后被带到墓园
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
当女孩从车上下来的时候
司机并没有马上离开
而是反复徘徊了两三分钟之后才走
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



1
控诉滴滴平台及监管部门



滴滴打车出事,是特例吗?不是!!

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,过去四年里,媒体公开报道及有关部门如法院处 理过的滴滴司机性侵、性骚扰事件,至少有50起,几乎每个月都有。

50个案例中,有2起故意杀人案,有19起强奸案、9起强制猥亵案、5起行政处罚案件、15起未立案的性骚扰事件;涉及50个司机,53名被害人均为女性。

受害者大部分都是独自搭车、无辜受害的年轻女孩,而精虫上脑、残忍杀人的司机,则成为滴滴负面新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。

对此,许多明星及网友为了表示对滴滴的愤慨,纷纷带头卸载滴滴。

 



小编不知道其他人怎样,但无论如何我们不得不承认网约车确实是一种出行方式的进步。

无论是精确定位指导下的接送,还是全程路线监控,比起出租车或者黑车来讲,都要方便乃至安全得多,甚至发生事故之后能提供给警方的信息也要及时迅捷得多——前提是这家网约车公司能高度配合。

而出租车,没有定位,没有路线监控,人员安全保障差,只能奢望每个的哥都是好人;同时大量出租车脏而破旧,舒适度也不远远不如网约车;而且恶劣天气,未必能到你家楼下来接你——至少小区或单位都进不来;宰客、绕路、加价等问题似乎多年来也没得到过根本性的改善。

除此之外,我们再去搜一下每年关于出租车或者黑车发生此类事件的相关报道,其数量远超过滴滴顺风车发生的事件。

看到这里,你可能会说:我可以卸载滴滴,换成其他网约车啊,比如美团、高德、神州、Uber等等。即使这些都没有了,后面一定会有人再开发一个“嘟嘟”来顶替。

但是你要知道,潜在的犯罪分子还是客观存在,这跟平台无关,你换平台,他们也可以从别的平台接单,毕竟平台只看注册资料,不会看相。除此之外,无论对于网约车,出租车还是地铁飞机,尽管你做的再完善,再天衣无缝,如果大众自身没有提前预判危险的能力,没有防护意识的话,面对突如其来的命运悲剧也难以用制度,用所谓“安全保障”来解决与挽回。

逝者已矣。卸载滴滴一万次也不能解决人性的悲哀,如果出事的是公交车,或者乘客在飞机上遇见一个绝望的机长想要机毁人亡,那我们是不是还要抵制政府,抵制民航业?很大程度上来说,这是个不可避免的概率事件,一万个人中总有那么穷凶极恶的几个人。希冀无数服务从业者都是善良的人只能是天真的幻象。


2
误导人的防范指南,层出不穷!



滴滴事件闹得沸沸扬扬,各种真真假假的信息也借机传播。

1、冒充公安,发布不实文章。

昨天,一篇名叫《她用一招,吓退了企图不轨的滴滴司机!》的文章就在朋友圈刷屏,大意如下:

由于推送这篇文章的公众号名称为“基层警务”,文章又贴合了人们当前对于打车安全的关注,传播迅速。甚至人民日报和部分官媒也引用了其中的内容。




但很少人追问:文章里说的是真事吗?现在的报警系统真的如此先进?

其实大家仔细看这篇文章的话,会发现里面漏洞百出!首先文章通篇没有出现任何的时间、地点及人物具体信息,这不像是新闻,更像是一个故事。



再看文章附带的图片,里面有警察、报警人和犯罪嫌疑人的形象。然而,照片看上去并不像实拍,倒像是摆拍!


经小编搜索,此图片的出处其实是《每日经济新闻》在今年1月13日转载的一篇通讯稿。



《她用一招,吓退了企图不轨的滴滴司机!》的文章,只是一个冒充公安的自媒体,把半年前的一则警务信息掐头去尾,进行脑补之后,用来蹭“滴滴杀人事件”热点的标题党文章。

而视频报警功能,目前还只属于部分地区在推广试用,并没有全国推行。就算在全国全面普及了,那小编也有几个疑问:

1、乘客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启动这个功能?也就是威胁程度和法律使用的鉴定标准是什么?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,例如:一位乘客可能只是感性的认为司机对自己图谋不轨,因此就开始报警,甚至可以按照上述文章里说的一直与警察视频通话至行程结束。但实际上只是乘客的错误判断而已,这算不算消耗警力资源?

2、每一天全国庞大的网约车乘客数量,这个数量里的女性乘客数量也是庞大的,在这些女性乘客里如果又有一个较大的报警数据,那警员的数量是否能跟的上?即使警员数量跟上去了,我们也无法避免一些人会误判自己存在危险而报警,毕竟这对于用户而言,只是损耗一点流量而已。就像110电话,这些年也出现不少恶意拨打的现象。

因此,视频报警功能在未来是否会普及?这还需要相关部门进行一个技术性的论证和权威性的公布。

2、非专业的《安全防范指南》铺天盖地

除了冒充公安的自媒体,还有许多完全不懂“安全防护”的人,以偷换概念、贴标签等形式发布各式各样、非权威性的《安全防范指南》,这些指南并不是每个人都适用,有时候甚至害人不偿命。比如提醒女性:出门应随身携带防狼喷雾、携带利器防身,或者学武防身、徒手夺利刃等。

小编在此可以很负责的告诉大家:如果你不是专业人士,千万不要有硬碰硬的想法,万一真的遇到危险情况,就算是练过的姑娘体力上也很难和男性犯罪分子抗衡。



带刀或者利器防身的,这更是一个误区,首先法律上有随身携带物品的相关管制条例,其次是你带的武器很有可能会变成犯罪分子的凶器,一旦被犯罪分子抢走,或者进一步惹怒犯罪分子,后果不堪设想。

因此,面对铺天盖地、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,大家一定要学会正确分辨。

而真正可采取的防护技巧,一定是经过多方面实操验证,实施起来无风险、经得起推敲的。比如很多吃瓜群众给出的建议:当发现司机可能对自己不利时,可以提出下车或者用“跳车”来威胁司机。但问题是:如果你刚好遇到的是一位有预谋的司机,他提前先把两边的儿童锁及窗户都锁上,上车后任凭你怎么样都不可能打开车门,你觉得这个建议还受用吗?


小编猜测,虽然中国的汽车几乎普及,很多人都知道儿童锁,但恐怕只有不到1%的人了解过儿童锁可以用于犯罪这个问题。

对此,我们要如何防范儿童锁成为犯罪分子的作案工具?

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未经专业的安全培训
以大众习惯的乘车方式乘车

可能会带来哪些危险